

去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乳制品行业遭受较大冲击:上游奶牛养殖收入明显下滑,中小牧场资金回流困难,下游销量亦大幅减少。在彼时的大环境下,新希望乳业(以下简称:新乳业)2020年全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位数增长,电商等渠道更是高位增长。尤其是在第二季度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新乳业业绩出现环比和同比双重高速增长,体现出企业极强的抗压韧性。
近日,新乳业发布了2021财年半年报,由于鲜奶、新品、线上、订奶商户等业务均大幅增长,寰美乳业、福建澳牛、一只酸奶牛并表因素,以及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利润率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乳业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依然保持了高增长态势。
从财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新乳业实现营收43.16亿元,同比增长68.85%;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增长90.58%;归母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133.47%。此外,新乳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暴涨234.34%至5.9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高达46.8亿,相比去年同期的26.6亿增长了76%。
在其他数据方面。报告期内,新乳业低温鲜奶增长60%,电商业务增长112%;子公司安徽白帝线上商城销售额实现5倍增长;华东地区收入增加58%且低温鲜奶品类市占率提升。今年上半年,新乳业新购的宁夏美寰乳业、福建澳牛营收分别增长24%、30%,并入现制酸奶品牌“一只酸奶牛”增加合并利润940.29万元。
可以说,在一众“赚钱”的乳企中,新乳业在去年高财务基数的基础上依然实现了营收的大幅增长,各业务板块稳健增长,内、外部增长趋势明显,成为上半年当之无愧的行业“黑马”。
那么,在瞬息万变的乳业竞争中,新乳业如何做到逆势而上,顺势而为,应势而变的?而对于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新乳业又有哪些深入的思考和布局?
逆势而上
结构优化助力企业内增
今年上半年,乳企普遍克服了“后疫情时代”以及水灾,气温反常等自然灾害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实现了均衡且稳定的增长。我国乳企净利润普遍上扬,上市公司更是全员盈利,甚至有业内人士评价称,“今年还不赚钱的乳企,应该转行了。”
不过,对于有更大“野心”,试图更上一层楼的乳企而言,挑战仍然不小。
一方面,在常温奶市场份额相对固化的前提下,低温奶行业虽然长期向好,但仍偶有波动。凯度消费者指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虽然低温乳品平均单价和购买者家户数有所增长,但是由于购买频次和单次购买量下降,导致低温乳品销售额下滑。上半年低温乳品销售额增长率为-7%,其中平均单价增长率为3%,销售量增长率为-9.7%。
另一方面,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也让中小型奶制品公司不堪成本重负,无法参与价格战,被迫提高产品售价。从伊利、蒙牛上半年在市占率上没有明显提升,同时也没有能影响总利润级别的新爆款单品,以及光明与天润增收不增利的背后也是由于奶源价格上涨高于营收的增长,可以看出头部乳企的增长或主要还是源于奶源布局的成本优势。
事实上,新乳业今年上半年营业成本同比大增88.77%,主要原料生鲜乳价格同比上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新乳业日前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透露,上半年高毛利渠道和产品表现良好(鲜奶毛利率超过45%),对毛利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基本抵消原奶上升带来的影响。
在渠道营销方面。新乳业通过创新营销方式,不断推动线上、线下渠道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以商超、连锁、送奶到户、直营店、自营电商、特渠团购、学生奶等为代表的直销渠道及经销渠道,覆盖了全渠道的线下立体化营销网络、线上公域电商及私域电商销售模式。
其中,得益于对大数据精细运营、多种广告投放工具的运用,新华西乳业在“618”期间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146%,下单用户新增130%。此外,在上半年内,安徽白帝乳业线上商城销售额实现了5倍增长。新华西乳业和安徽白帝乳业也因此成为业内私域流量运营的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新乳业还进行了经销商的优化和调整,提高经销商贡献以及优化数量结构。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新乳业经销商整体数量下降7%,但整体经销商业绩增长却超过20%,腰部经销商正在迅速成长。
也正是在不断精修内功的前提下,新乳业才能在去年的高基数及今年的行情波动下保持着“逆势而上”的成长韧性。
顺势而为
研发实力构筑企业护城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当前,我国乳业发展还面临奶源供给不足,生鲜乳制品价格相对偏高,国内乳制品产量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特别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乳品消费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国产乳品迎来发展机遇。顺应经济发展形势,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创能力,成为各大乳企在现阶段必须构筑的护城河。
报告显示,作为国内首家“科技型乳企”,新乳业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同比增加了40.76%,增速领跑行业。
据了解,借助“四洲六国”的国际科研布局和产学研平台资源,新乳业通过与国内外一流的乳品科研平台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新乳业联合新西兰皇家农科院研究优质乳产品;联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研究A2牛奶鉴定技术;联合江南大学研究益生菌的开发技术;与华西医院共同开展了益生菌临床研究,等等。
可以说,当下大部分前沿的乳制品研究课题,新乳业都有涉及,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例如,新乳业活润晶球酸奶所采用的GRX10菌种便是新乳业自主研发成果,该成果率先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于益生菌种的垄断,为中国乳品自主发展拓宽了路径。
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方面,新乳业先后推出了24小时鲜奶、初心和活润的酸奶,以及澳特兰品牌高端牛奶,都受到了市场的好评。其中,24小时鲜奶采用了最先进的低温巴氏杀菌工艺,实现了“75℃,15秒的巴氏杀菌”,其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是普通鲜牛奶的10倍,乳铁蛋白的含量是普通鲜牛奶的5倍。此外,活润晶球酸奶采用的3D包埋技术可以大幅提升益生菌的存活率,该技术同样源自自主研发。
新冠肺炎疫情下,宅经济的兴起,网络销售的发展,对乳业提出了新的需求。乳业未来的竞争,一定是价值和品牌的竞争,对消费者需求准确的把握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好的良机。可以说,新乳业在研发上的一系列布局和落地,都顺应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的战略要求,也将成为赋能企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
应势而变
“内外兼修”剑指百亿目标
解决“卡脖子”难题,不仅需要强企业的根基,更需要借助不断深化的企业内部革新,做好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链融合”。这样,企业才能做到应势而变,不仅率先看到变化,更能积极拥抱变化,最终不断提升企业的韧性和前瞻性。
近年来,新乳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实现了从养殖、加工、销售到营运全链条的品质控制。今年,新乳业更提出了“科技驱动的世界级营养食品企业”的全新愿景,开始进一步加速供给侧的科技革新,推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升级。
以智慧牧场为例,新乳业从数据共享、多系统集成、数据管理APP、物联网应用4个领域着手,全面升级牧场信息化建设,通过奶牛福利的改善、精准饲喂的研发,提升生鲜奶质量。同时,新乳业也通过全面上线LIMS质量管理数字化平台,打通与SAP、SRM等环节的数字化链接,实现质量管控数据共享、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化决策、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促成企业柔性化的生产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恰恰是新乳业以上举措,大大提升了企业效率同时节约了成本,最终在今年上半年有效对冲了原奶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
除了内生式提质增效,外延式并购扩张也是新乳业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今年年初,新乳业以2.31亿元收购酸奶茶饮领导者“一只酸奶牛”60%的股权,为终端市场渠道和价值创新的提升提前布局。财报显示,新乳业目前已完成了除商标以外的经营性资产置入,经营业绩也达到了预期水平。
报告期内,新乳业于2020年并购的寰美乳业也在各方面实现了“零磨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据了解,下半年,新乳业会在市场和研发团队上继续赋能夏进,同时根据其市场的定位和竞争的态势确立高毛利的全新产品。预计新产品将会在第四季度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新乳业子公司青岛琴牌乳业二期工厂已经投产,可为山东唯品和青岛琴牌的发展做补充。而据新乳业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透露,目前新乳业约有140万吨产能,可以满足百亿规模发展要求。根据此前新乳业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公司计划三年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翻一番。以新乳业2020年67.49亿元营收计算,2023年,新乳业将迈入百亿营收阵营。
最后
总的来看,逆势而上,是疫情期间新乳业快速应对挑战,并成为“高韧性”乳制品企业的最佳印证;而顺势而为,则是新乳业依托新希望集团的势能,得以站在更高的格局,更大的市场实现自我的突破和绽放;而应势而变,则是新乳业通过在基础研究、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和供应链升级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不断融合与协同。
作为一家战略清晰,“韧性”极强的企业,新乳业不仅有望从低温奶赛道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借消费升级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更持续推动国内乳业事业的不断进步。